“我自己是真回去了,而且不是簡單地去溜達一圈兒,而是真真切切地和這小說中的幾代人一起櫛風沐雨,似乎真的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年。”作家王松如此說道。近日,王松最新長篇小說《煙火》面世,很快引發眾評論家關注。
長篇小說《煙火》從1840年的天津寫起,到新中國成立,時間跨度一百余年。故事是從天津老城的北門外一個叫“侯家后”的胡同開始的。天津的民俗、風俗、市井文化、各色小人物,在歷史風云翻卷的背景下,如一幅長長的圖卷徐徐展開。
一個叫“來子”的年輕人,曾是個不諳世事的少年。從在“狗不理”包子鋪當伙計,到成長為一個成熟的鞋帽店買賣人,再到接觸到一個又一個的革命者,親眼見到這些人是怎么為了信念默默無聞犧牲自己生命的,直到最后,為了不當亡國奴,拒絕去日本當勞工,在去日本的船上跳海,用自己的生命,告訴自己的女兒,應該怎樣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在來子身邊的各色市井小人物,無論是手藝人、買賣人,還是“吃洋飯”“混租界”的漢奸,也勾勒出天津百年的市井百態。其中,也滲透著濃郁的天津文化,尤其是天津特有的曲藝文化。
有評論家稱贊,天津需要這么一本書。就像上海需要王安憶、需要《繁花》,北京需要老舍、需要《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樣。在100多年的時間跨度里,小說的100多個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無數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在侯家后這個地方展開。這是一部平民的史詩,是有關天津的,更是有關中國的。(路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