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 網站導航
      東方科技網 文化 >

      張獻忠“江口沉銀”神秘面紗揭開

      | 2020-04-30 10:47:25

      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江口沉銀遺址出土的“蜀世子寶”金印。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4月29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江口沉銀遺址)第三期考古發掘成果通報會在彭山江口鎮考古現場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1月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眉山市彭山區文物管理所對江口明末戰場遺址開展了第三次考古發掘,本期發掘出水文物1萬余件,其中重要文物約2000件,最重要的是在國內首次發現了世子金寶實物“蜀世子寶”。

      位于眉山市彭山區內岷江河道上的江口沉銀遺址,北距成都市約60公里。1646年,明末農民起義首領張獻忠率部從成都出發,沿岷江南下轉移,行至彭山江口河段,遭明將楊展襲擊,船只被焚,大量財物沉于江底。此后,關于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便長盛不衰。

      “一個在民間流傳多年的傳說,就這樣一點點在我們的手下還原出歷史的原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項目領隊劉志巖說,三期考古發掘出水文物共計5萬余件,它們不但揭開了關于張獻忠和“江口沉銀”傳說的面紗,也將明末清初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軍事環境鮮活地展現于今人面前。

      1、破碎的“蜀世子寶”:或象征張獻忠對舊有政權的破壞

      “本次發掘最為重要的是發現了一枚金印,方形印臺、龜形印紐,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劉志巖說,“蜀世子寶”是國內首次發現世子金寶實物,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枚。

      印臺邊長10厘米,厚3厘米,重達十多斤,含金量高達95%。方形印臺、龜形印紐,印面鑄有“蜀世子寶”四字。印已破碎成4塊,印上的龜形頭部暫未發現。

      據史料記載,皇子封親王,親王嫡長子,年及十歲,立為王世子。劉志巖說,“蜀”字證明這枚金印原為明蜀王府之物,從印文可知這枚金印為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之珍寶。

      此前,考古工作者曾于2017年、2018年進行過兩期考古發掘,分別出土文物3萬余件、1.2萬余件。前兩期考古不僅實證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還發現過一枚“蜀王金寶”金印殘件。

      “蜀世子寶”“蜀王金寶”與此前被盜掘并被公安追回的虎紐“永昌大元帥”金印,是江口沉銀遺址最重要的出土文物。虎紐“永昌大元帥”金印是張獻忠沉船文物中的核心文物,對考證沉船文物性質極為關鍵;“蜀王金寶”和“蜀世子寶”都是蜀王府最重要的傳家寶。

      “蜀世子寶”出土之時,已破碎成4塊。專家表示,從損壞情況看,應是人為破壞,“這種破壞極可能是張獻忠所為,象征著對舊有政權的破壞和顛覆,也可能是張獻忠從蜀王府洗劫財富之后為方便攜帶,直接將其碎成數塊。”

      2、“大西”銀錠:勾勒張獻忠“政權”統治區域

      三次發掘都出土了大量銀錠,已使人見慣不驚。不過此次發掘,當考古工作人員清理掉銀錠上的泥沙時,卻發現十多枚50兩規格的官銀,根據銀錠上面所刻文字,可以判斷它們都屬于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制造。

      “本年度出土的官銀,從地域及稅種上均可補前兩次發掘的空白。”劉志巖說,這次發掘發現了來自樂至、仁壽、樂山、德陽、廣漢等地屬于“大西政權”的銀錠,對研究“大西政權”的財政制度以及統治區域均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出土的銀錠中,還有刻有“福建”等字樣的官銀。專家認為,這并不能說明張獻忠去過福建,目前還沒發現任何文獻記載張獻忠去過福建。據推測,這可能是其他地方發生災難,從京城調撥而至的銀錠,也可能是銀錠在押解的過程中被張獻忠搶奪。

      繼上一年發掘中發現火銃之后,本年度發掘出土了不同規格的鉛彈,這是判定該遺址性質為古代戰場遺址的又一佐證。

      除此之外,還發現了為數眾多的金、銀容器,金、銀服飾和金、銀首飾,為研究明代的工藝水平、服飾制度以及審美情趣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專家認為,三次發掘出水的金戒指、金手鐲、金簪、銀簪、銀鎖等大量的金銀材質的飾品,富貴奢華,做工精美。

      3、規劃江口沉銀博物館:保持文物的原真性和現場感

      經過三次水下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不僅發掘文物5萬余件,還對江口沉銀遺址文物分布規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劉志巖說,首先,在發掘過程中,專家確認了文物的分布規律與遺址內河床的起伏狀態與基巖局部的微結構以及航道的位置有直接關系。其次,專家還發現了文物原地埋藏的跡象,在基巖河床上發現了多處銀錠、金錠以及金塊嵌入巖石的情況,可以推斷這批文物未經過長距離搬運,這個區域很可能為戰爭發生地或接近于戰爭發生地。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同一屬性的文物集中分布的情況,例如發現了金器的集中分布區以及銀錠的集中分布區,這很可能說明當時對于貨物的運載存在分船以及分箱的情況。這對認識當時張獻忠撤離成都前的狀況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可以推測他撤離時并不慌亂,做了比較充分的準備工作。

      據介紹,出水文物眾多,保護利用工作也有了實質性進展——江口沉銀博物館將于今年年底開建,預計工期約3年。在博物館建成前,一些珍貴文物也將繼續在國內進行巡回展覽。

      根據規劃設計方案,江口沉銀博物館定位為一級館,規模不低于2.5萬平方米,遺址公園面積不少于200畝,總投資不低于5億元。博物館選址地緊鄰遺址核心區,地處岷江、府河兩江匯流處。

      “這樣考慮,既可以保持文物的原真性、現場感,又能凸顯‘江口沉銀’的神秘感。山、水、館、遺址在此自然交融,置身其間,仿佛可以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彭山區區長郭紅說。

      關鍵詞: 張獻忠 江口沉銀

      相關推薦

      媒體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