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8日15時18分,在與癌癥頑強抗爭了15年后,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曹燦在京逝世,享年87歲。
“小朋友,小喇叭開始廣播啦!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嗒—嗒—嘀。”對很多出生于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的人來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小喇叭”是抹不去的童年記憶。“曹燦叔叔”是當時孩子們心中最閃亮的名字之一。白駒過隙,當電波里的那些故事漸漸褪去顏色,當“曹燦叔叔”變成了“曹燦爺爺”。2018年7月,記者曾采訪過老爺子,聽他講述一樁樁往事,回首一段段歲月,試著體會他如何與病痛抗爭,如何做到看淡生死。
上世紀50年代,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籌辦新中國第一檔少兒節目,時任中國青年藝術劇院話劇演員的曹燦加入了節目組。1956年9月4日,“小喇叭”正式開播,“曹燦叔叔講故事”的聲音傳遍大江南北。那時的他,經常騎著自行車、坐著公交車去錄音,錄一次大概是8元錢、10元錢,“那時候電臺在西單附近的石碑胡同,工作環境簡陋,錄音條件很差,夏天熱,就靠一個嗡嗡響的電扇降溫,錄音時還得關了它,熱得滿頭大汗……”付出便有收獲。節目開播后,曹燦收到小朋友們的海量來信,得用麻袋裝。孩子們在信中講述自己聽完故事后的變化,“曹燦叔叔,過去我老不聽家長的話,聽了您講的故事后,我變得聽話了。”“以前我不愛勞動,聽了您講的《獨苗苗》后,我開始自己洗襪子、洗手絹了。”
在“小喇叭”一講就是幾十年,曹燦也在點滴間錘煉著自己的朗誦技藝,“講故事有很多即興成分,可能每次都不太一樣。臺下人多,反響熱烈,就多說點;反之,如果比較冷淡,就掐掉一段,變短些。作為現場藝術,就應該隨機變化調整。而這種對現場的控制,需要長期的藝術實踐。”一直以來,曹燦都信奉一條——演員要做到“目中無人,心中有人”,這是當年周恩來總理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看完演出之后對演員們說的。
為推動朗誦藝術繼續向前發展,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漢語有聲語言藝術多作貢獻,1986年,曹燦出任北京市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會長,大力推動民間朗誦團體的建設和發展,親自指導民間朗誦團體排練、演出,為朗誦藝術走進社區、公園、學校等基層組織,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1999年,曹燦在古稀之年創辦了曹燦藝術學校。曹燦藝術學校開設的課程之一是朗誦藝術培訓,目的是培養孩子能說話、敢說話、會說話的意識和能力。多年來,曹燦的朗誦風格一直深受人們歡迎。在他看來,朗誦最重要的是“返璞歸真,道法自然”。
2015年,以曹燦命名的“曹燦杯”青少年朗誦展示活動誕生,為青少年兒童搭建了權威、專業的語言交流展示平臺。為了將朗誦藝術更好地傳播推廣、正確引領青少年兒童語言藝術學習方向,2018年,曹燦播講的《曹燦朗誦課》音頻課程在網絡平臺正式上線。2019年,曹燦擔任主編的《“曹燦杯”指導用書》問世。這本凝聚了他多年心血的青少年兒童朗誦實用寶典,讓眾多青少年兒童學有榜樣。
那次采訪,持續了近兩個小時,曹燦談興甚濃。他坦然談到了死亡,他覺得,人總要走這條路,“我已經七老八十了,活得有賺頭了。我對死亡看得很淡,但是生呢,要有質量,如果癱到床上,不能自理,活100歲我也不干!”與很多老人的理念不同,曹燦坦然囑咐家人:自己的喪事要隆重,要昭告天下:我死了!他說:“人來的時候簡簡單單,走的時候干嗎不風風光光呢?我不愿意給人家添麻煩,但生死事大,要告訴大家:曹燦走了,曹燦沒了,要不然別人怎么知道呢,說不定還給你發微信呢!”
曹燦的微信用戶名叫“老玫瑰”,他解釋說:我內心有愛,依舊浪漫,但是老了……如今,玫瑰枯萎,然而,芳香留世。
關鍵詞: 曹燦逝世